首页
关于我们
产品展示
新闻动态
留言板
-
文章详情
工业机器人
2025-03-21
一、行业发展现状
市场规模
:近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呈现波动增长态势。2023年市场规模约为665.88亿元,2024年预计接近600亿元并重回增长轨道,2025年有望突破630亿元。
产销量
: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,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约为55.64万套,同比增长14.2%,2025年预计超过60万套。销量方面,2023年销量31.6万台,同比增长4.29%,2024年预计约30万台,同比下降5%左右,2025年预计达到32.5万台。
国产化率
:2024年前三季度,国产工业机器人厂商同比增速达21.1%,远高于整体市场增速,内资厂商市场份额提升至51.6%,国产化率已超过50%且持续提升,尤其在协作机器人领域,国产份额首次超过90%。
应用领域
:应用范围广泛,2023年光伏、汽车电子、半导体等新兴行业消费需求拉动效果明显,而锂电、汽车整车等市场需求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。从长期来看,汽车制造、电子和半导体制造、锂电/光伏制造等领域应用潜力大,航空航天、家电制造业等也有较大应用空间。
二、产业链分析
上游零部件
:减速器市场集中度极高,高端市场被国外品牌垄断,占机器人成本的25%-30%;伺服系统高端市场依赖进口,中低端市场可自主覆盖,占成本比重约25%-30%;控制器本体厂商多自主研发,但也需购买第三方产品,占成本比重约20%-25%。
中游本体制造
:市场格局较为集中,国外品牌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,但近年来国产厂商崛起,通过零部件自研控制成本、发展协作机器人拓展应用场景、拓展新行业及积极布局出海等方式发展,目前国产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份额已超外资。
下游系统集成
:市场格局高度分散,企业数量多、规模小,国内系统集成商占比90%以上。机器视觉、3D相机等新兴集成生态伙伴助力工业机器人发展,传统系统集成商向综合解决方案厂商迈进。
三、技术发展
智能化提升
:机器视觉、传感器等相关技术与工业机器人深度结合,促进其可用性和易用性提升。同时,AI相关技术推动工业机器人向智能化、精细化、柔性化、平台化等方向发展,未来工业机器人将具备更强的感知、决策和交互能力。
核心部件性能提升
:国内企业在控制器、减速器等核心部件性能上不断提升,逐步缩小与国际品牌的差距,为工业机器人性能的整体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。
四、政策环境
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,方向从“引进+专项突破”转为“国产化、智能化”,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的目标,持续出台鼓励研发创新及产业链协同的政策,加速工业机器人在柔性生产、人机协作等领域的应用拓展。
五、市场竞争格局
内外资竞争
: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持续上升,2024年国产份额在全品类产品中均超越外资厂商,但在大负载六轴机器人等高端领域,国产化份额依然较低,外资品牌在高端市场仍有一定优势。
企业竞争
:在本体厂商中,“四大家族”占据行业领导地位,新松、埃斯顿等凭借高零部件自主率、高行业景气度跻身行业领导者之列,协作机器人厂商通过拓展行业和场景的广度来提高竞争力。系统集成商则需在需求前瞻和产品执行双向发力,以提升自身竞争力。
六、未来发展趋势
应用拓展
: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提升,不仅在传统制造业领域应用更加广泛,还将拓展至更多新兴行业,如医疗、物流、农业、教育等,助力各行业的智能化转型。
技术创新融合
:随着5G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度融合,工业机器人将具备更强的互联互通能力、自主学习能力和自适应控制能力,实现更高效、更智能的生产作业。
国产替代加速
:在政策支持、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,国产工业机器人将继续加速进口替代进程,在中低端市场巩固优势的同时,逐步向高端领域渗透,提升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。
人机协作深化
:协作机器人作为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,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。其具有灵活性高、安全性好、易于部署等特点,能够与人类工人更好地协作,共同完成复杂的生产任务,未来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大。
分享
发表评论
登录评论
匿名评论
提交
提交